close
[ 2005/4/16, 李敏勇 ]

近現代台灣歷史,糾葛在日本殖民統治(一八九五-一九四五)與國民黨中國類殖民統治(一九四五-一九九五?)之中,正在逐漸解構殖民和類殖民,走向建構自我主體的歷程。解構與建構成為當下台灣政治與文化的課程,考驗政治人也考驗文化人。


走出日本殖民統治時,台灣並沒有回返自己。國民黨中國在台灣的解釋權替代台灣的主體視野,導致台灣缺乏戰後的自我反思,也沒有進行歷史結算。台灣的未清算歷史從終戰後一直積累著,甚至到了國民黨中國的獨占統治被顛覆,再積累同樣的事況。


杜正勝教育部長之不斷受到批鬥,在於台灣教育的歷史解釋權傾向台灣主體面臨的圍剿;台聯蘇進強主席前往日本東京靖國神社弔祭台籍日本兵受到批鬥,在於主體不明的政客批鬥借題發揮。有泛中國國民黨國會議員說,如果在韓國,會如何如何。不知如果在韓國,豈有國民黨中國存在於台灣的道理。


台灣是因為沒有真正回到自我主體,再加上比較了國民黨中國的類殖民與日本殖民之後,比較了標榜祖國的殖民和異國的殖民之後,才相對之下對日本評價優於國民黨中國。再看看原與國民黨中國敵對的共產黨中國,從鼓勵台灣自我解放到步國民黨中國後塵而顯露的併吞惡態,台灣對共產黨中國的評價也不會高。台灣最終應該站在自我主體去看日本,看國民黨中國,看共產黨中國。


台灣與韓國之對應日本殖民:除台灣未真正光復、獨立,難以與之相比;也因為台灣是被大清帝國割讓,而韓國是被日本強制侵佔。台灣怨大清割讓,韓國恨日本侵佔。殖民統治歷史形成的原因不同,結果也不同。這樣的歷史要真正回到台灣的主體才能追索真相和本質。


在台灣,比較日本殖民統治和國民黨中國的類殖民統治:日本是因為日清戰爭,大清戰敗而割讓台灣;而國民黨中國是因為二戰日本戰敗,結束對台殖民統治,以盟軍受降代表進佔台灣,並於共產黨中國取代國民黨中國之後,全面控制台灣。


終戰時,日本交出台灣。在撤出台灣時,軍人官員平民,有秩序地離去。而台灣也在無政府狀態下,有秩序地維持社會的平靜。國民黨中國面臨政黨輪替後,從二○○○年至今,一直無法面對,體制內外顛覆不斷,甚至進行國共合作,倒錯化了歷史的進程。國民黨中國,共產黨中國,中國之為中國,畢竟有其相同之處。


這樣的中國讓台灣比較能夠思考被殖民的差異性,並且能夠省思歷史。中國性格的視野大概很難體會下面這段故事:已故的台灣詩人陳秀喜(一九二一-一九九一),出生成長於日本殖民時代,嫻熟日本語。曾經有來訪的日本學者問她,何以她的日文那麼好?陳秀喜說那是日本殖民統治留下的傷痕。那位日本學者聞之下跪,為日本殖民台灣道歉。


中國人會如此嗎?每每聽到為台灣,中國的八年抗戰如何如何犧牲。也沒有聽說如果沒有台灣,一九四九年以後的國民黨中國早就滅亡了。何況,二戰時,中國戰區並沒有真正打敗日本。台灣脫離日本殖民統治是拜二戰的世界形勢之賜,如果沒有國民黨中國,台灣會如何?韓國至少是一個例子!


台灣的民主化、獨立化,並沒有排斥一九四九年以後流亡來台的中國大陸人士。中華民國從國民黨中國轉化為台灣的新國家,建構新的憲法形成新的命運共同體,新的自由人的共同體,才能保障自由與民主。這樣的思維並沒有被失去絕對統治權力的國民黨中國政治人物、文化人物接受。而從中國大陸流亡來台的一般人民因為被挾持而成為心靈的俘虜,無法真正在台灣安置自己。這形成台灣當下的困境,既為歷史殘留的糾葛,又是現實的重重難題。


也許有一天,國民黨中國也會有像日本學者聽了像詩人陳秀喜一席話後下跪道歉的事例。這樣的事例對於台灣走出任何外來的殖民或類殖民統治,是鼓舞的動力。從中國大陸流亡來台的人們,應該走出中國統治權力的政治和文化意理。為了自由和民主的價值,和更早從中國大陸移民來台的台灣人,和包括原住民、河洛人、客家人共同建構新興台灣民族。


拋棄那些不合台灣主體的歷史觀,拋棄那些不利於自由、民主價值形成的歷史觀吧!台灣,應該回到台灣,以自己的、以現在的立場與角度,思考從充滿悲情、充滿外來牽制情境走出來的視野。以新的政治視野,以新的文化視野面對世界,建構一個自由人共同體的新國家!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aiwaishee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