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PCMAX (左岸沉思)
今天有人問了我一個問題
我簡單的回答了一下
不過我覺得其中有些東西
可以讓大家知道一些知識
但是我在ptt找不到臺語板
聽說樓下的kmt板不能討論臺灣話
所以po在扁板與各位分享
如有不適當 請板大動刀
要消滅一個文化 要先消滅他的語言
要消滅一種語言 要先消滅他的文字
如果對臺語的本字 還有基本的語法認知不足
就沒有辦法用正確的文字來記錄自己的語言
遲早就會跟南美洲的印地安人一樣
光用口耳相傳
在短短的一百多年間
就讓自己的母語成了博物館的擺設
問題如下:
”媽”這個字,中華書局發行的辭海上是這麼寫的:
ㄇㄨˇ;ㄇㄚ。木五切,音姥,麌韻;俗讀如馬,平聲。
康熙字典:
《廣韻》莫補切,《集韻》滿補切,●音母。ㄇㄨˇ Mu3 上麌
俗讀若馬平聲。ㄇㄚ Ma1 平麻
(●處看不懂,也無此字可輸入,抱歉)
因近日大甲鎮有進香活動,聯想起有”大媽、二媽...”,一般的唸法都是ㄇㄚˋ,與以上兩個音都不同,是否這是俗音?
答:
閩南語每個字
在辭首跟辭尾的發音不同
臺語的基調有七個
變調有八個
總共十五個調
媽字在媽祖跟大媽二媽的唸法並沒有什麼特別的
就是基本的變調而已
臺語跟北京語少數會變調不一樣
每個字都會變調
唯一的特例
是同時做名詞跟動詞時
首尾的調號互換
這說起來就話長了
但是應該學過基礎臺語語法的都可以輕鬆理解的
可以說是臺語發音的ABC
只不過話說回來
現在的臺灣人
有幾個真的受過臺語教育的??
媽字獨立唸的時候
是2調
也就是陰上聲
當媽字位於字首時
2調變為1調
也就是陰平聲
如果用音樂的方式來表示
是音值53轉成44
我把臺語最基礎的發音調號列出如下
東 ( tong1 ) 調號1 陰平聲 調值44
黨 ( tong2 ) 調號2 陰上聲 調值53
棟 ( tong3 ) 調號3 陰去聲 調值21
督 ( tok4 ) 調號4 陰入聲 調值32
同 ( tong5 ) 調號5 陽平聲 調值24
黨 ( tong2 ) 臺語無陽上聲 調號6與2發音相同
洞 ( tong7 ) 調號7 陽去聲 調值22
毒 ( tok8 ) 調號8 陽入聲 調值4
以上是臺語的基本調..共七個
變調的原則是
1聲變7聲
5聲變7聲
7聲變3聲
3聲變2聲
2聲變1聲
8聲
入聲帶p t k尾音的
變4聲
喉塞音韻尾帶h的
變8聲
4聲
入聲帶p t k尾音的
變3聲
喉塞音韻尾帶h的
變2聲
應該總共有九個變調方式
但是1聲變7聲 還有 5聲變7聲
屬於同一變音
所以臺語的調號
共有7+8=15個
目前仍然有具基本八調號的語言
是傳統的泉州語
臺灣地區只剩下澎湖與臺南的關廟一帶
用純正泉州語
臺灣雖然有漳泉兩大語系
但是泉州語系被同化的相當嚴重
古諺有云
漳女嫁泉州 至死音不改
泉女嫁漳州 三年忘父母
大抵上泉州語的發音較為困難
易被發音簡潔又系出同門的漳音同化
現在的臺語是一種漳泉相混的語言
略偏漳州語的語法
所以我們在討論臺語時
還是七調八變的原則為主
當然
我只是簡略的概分
這樣比較容易理解
希望語言學的先進多包涵
(另一種漳泉混音的語言是廈門語
但是廈門語近百年來跟臺語的發展已分道揚鑣)
至於臺語的調號該如何標示
方式很多
有些學者用 ^ - / . 這些符號來標示
有些學者用音高的方式來表示
羅教會字母則是用1-8的調號來表示 變調時另外註記
也有人乾脆把十五個音列1到15
目前共有十來種不同的方式
(因為沒有官方的統一方式)
我個人比較傾向用數字加變調符號的方式處理
例如 2聲 在該字的發音旁標注2
若是原本3聲字變為2聲 則加註為3-2
2聲字變1聲字則加註為 2-1
範例
紅色的紅
在單獨唸的時候
白話音發音應該是近似北京語的"昂"
文讀音則是近似"虹"
----------5
標示為ang
----------5
或是hung
但是當紅色兩個字唸在一起時
白話音會發成較類似北京語"ㄤ"的音(並不完全相同)
文讀音則是近似"ㄏㄨㄥ"
----------5-7
標示為ang
----------5-7
或是hung
僅提供作為參考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63.231.79
- Apr 13 Wed 2005 09:39
從媽祖談起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