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車教育基金會從兩年前開始「英語史懷哲」計劃,請了約二十名外籍英文老師,巡迴
偏遠地方學校教英文。在無力感充斥的年代,許多人選擇不再等待。企業主動站出來,
成為今天推動改變的新力量,他們站上財富搭起的平台,拉拔弱勢、弭平差距,期待任
何向上提升的改變。
比爾蓋茲與太太梅琳達成立了世界最大的基金會,募集約三百億美元,要讓第三世界感
染愛滋、肺結核的孩童有藥、有疫苗﹔張榮發最近將以二十三億台幣買下國民黨中央黨
部大樓,要用來舉辦國際性獎項,鼓勵從事慈善、文化、教育、對人類有重大貢獻的人。
從個人到企業,從台灣到國際,變革的力量,正從四面八方匯聚,這些人相信,只要一
個接一個,改變總有一天就會看得見。
她是依庭,桃園縣楊梅國中秀才分校的學生,長到十三歲從來沒有離開從楊梅車站一路
往新竹南下的偏遠山區。這學期有幾天她特別開心。原來秀才分校來了幾位金髮碧眼的
外國老師,瞪著眼睛、吐著舌頭教ABC,甚至請同學上台玩比手畫腳的遊戲來學習。
雖然依庭的耳朵還跟不上外國老師說的話,但是她的心已經起飛。「我一定會把英文練
好,」依庭想。依庭不知道國際化,感受不到機會差距的壓力,但是對於自己,她已經
有了不同的期望。帶來這改變的,是生產罐裝飲料的金車。
金車教育基金會從兩年前開始「英語史懷哲」計劃,請了約二十名外籍英文老師,巡迴
偏遠地方學校教英文。「我希望可以建立一個真正公平的社會,」金車董事長李添財期
許。在宜蘭長大,他自己只念到國小五年級。創業到今天,體認國際化教育的重要,也
了解城鄉的差距一直是問題,他認為「多少力量做多少事,要選擇自己能參與的來使力
。」
不用選票的社會領導力
企業主動站出來,成為今天推動改變的新力量。
過去大家繳稅給政府解決問題,但是今天大部份世界各國的政府,都不再是可以倚靠的
強壯臂膀。相較於被官僚、全球化擠壓萎縮的政府,企業反倒像個敏捷的巨人,有資源
、有行動自由、感受到社會急迫的需求。宏達電是台灣製造智慧型手機的新股王,才從
宏達電執行長位子上退休的卓火土,看到媒體暴力、色情、負面資訊太多,很擔心正在
塑型階段的青少年的價值觀與人格會受不良影響,開始與非營利組織合作推廣品格教育
。「等來等去,好像都沒人做,」卓火土說,他就買教材、請老師,為老師、校長上課。
愈來愈多企業與富商也不再等待,他們站上財富搭起的平台,捲起袖子、伸出手,拉拔
弱勢、弭平差距、提升希望,像鴨子滑水,匯聚出一股寧靜的變革力量,他們開始改變
我們未來二、三十年的世界,成為今天的企業公民新典範。金車、卓火土只是其中的例
子,近來更受矚目的,是長榮集團。
前一陣子帕華洛帝訪台造成轟動,為他在台中演出伴奏的就是長榮集團總裁張榮發一年
花一億多元培育的長榮交響樂團。最近張榮發又將以二十三億元買下國民黨中央黨部大
樓來做「公益」,未來還要用來舉辦國際性獎項,鼓勵從事慈善、文化、教育、對人類
有重大貢獻的人。張榮發說,「以後要好好把錢用在需要幫助的人身上。企業家最大的
責任就是社會責任。」
財富累積不均公益大躍進
公益不是新鮮事,但是不分行業、不論國籍,企業或富商個人參與公益的連結,從來沒
有像今天這麼密切過,成為快速成長的市場。台灣電子製造龍頭鴻海在今年初的尾牙,
不但捐出三億元給二十個慈善團體,還請二十個慈善團體一起參加,董事長郭台銘帶著
女兒郭曉玲走到一張張輪椅、一個個座位前送上毛毯。
紅遍亞洲的韓劇「大長今」女主角李英愛訪問大陸,特地造訪浙江省偏遠的七堡小學。
七堡校舍破舊,瀕臨關閉,李英愛捐出五萬美元整修,保全了學校,讓一百多名學生免
於天天走十公里到其他學校上課的辛苦。七堡小學回報李英愛,從此把自己叫做「李英
愛小學」。
世界各地的企業,或有錢、有能力的人積極參與回饋社會,已成為最新的潮流,媒體關
注的焦點之一。《經濟學人》調查,美國企業、基金會、個人與其他團體的捐贈數目,
從一九六○年代逐漸上升,自一九九五年約一千七百億美元,二○○四年已達兩千五百
億美元,與台灣的外匯存底數目相當。
台灣的公益也愈來愈發達。依喜馬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調查,台灣的基金會數目,一九
九七年約有一千六百家,現在已接近六千大關。台灣的前三百大基金會中,與企業有長
期合作的佔七成。
「大家把創造出的價值放到另一個架構來分配,」政大企管系副教授黃秉德解釋近年公
益快速成長的原因,一部份是社會解決問題的需求增加,「這樣反而更有效,」更凸顯
了企業參與公益上的重要。
新公益要用能力解決大難題
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比爾蓋茲。
蓋茲在今年一月再次登上《時代雜誌》封面成為年度風雲人物。這一次不是因為他的科
技,也不是因為他的科技讓他成為世界首富,而是因為他是世界上最會花錢做公益的人
。每年,有三百萬的孩童死於可預防的疾病;每個晚上,西雅圖就有八千人露宿街頭。
「我們怎麼能對未來樂觀?」蓋茲列舉一串數字說,數字雖然驚人,「我們仍然樂觀,
因為我們知道問題可以解決。」這也是新世代的企業公益與過去不同之處。過去是舒緩
表面的苦痛,現在則是投資解決根本、甚至迫切的問題。蓋茲與太太梅琳達成立了世界
最大的基金會,募集約三百億美元,要讓第三世界感染各種疾病、從愛滋到肺結核的孩
童有藥、有疫苗。
因為健康出問題會加重貧窮,貧窮又會使得疾病更陷沈痾,蓋茲要扭轉這種讓第三世界
無法翻身的貧病交困負循環。而且,蓋茲把他對軟體世界的那一套精準的管理策略與方
法,搬來要求公益慈善工作。一位與蓋茲合作的公衛人士說,蓋茲要知道每一分錢的用
途,倒不是因為他斤斤計較,而是要求效率。
難怪跟蓋茲一樣因公益而同登《時代雜誌》封面的搖滾樂團主唱波諾這樣說蓋茲,「他
正再次改變世界,未來歷史會更尊敬他這第二次革命。」公益風行的另一個原因,是因
為全球財富快速增加。不過財富增加的地方非常不平均,差距之大已挑戰企業追求獲利
的基本目的,讓企業對公益多了一層緊張與急迫。
根據最新出版《Forbes》的十億美元富豪排行榜,今年創下歷史新高,達七百九十三名
(台灣有五名進榜)一年之間就比去年增加了一百零二名。如果把全球這近八百名富豪
換成會發光的小燈泡,依照他們的所在地放在地球儀上,會發現非洲是一片漆黑,東南
亞、東歐各國也只有微光。而這些一片漆黑或昏暗的地方,也正是企業為降低成本而移
往的新生產基地。世界上巨大的財富正向少數人手中急速集中。
因此,國際組織與當地社會要求企業不能再只對股東(stockholder )負責,而必須對
所有利害關係人(stakeholder ),包括上下游、消費者、員工、社區和環境,善盡社
會責任的聲浪愈來愈高。
公益成為區隔企業的重要特質
反應敏感的企業很清楚這大環境的壓力,開始改變。麥肯錫顧問公司針對全球四千兩百
位CEO的最新調查發現,問到企業在社會的角色,只有一六%受訪CEO,回答企業
的角色是在遵守法規下追求股東的最大報酬。而高達八四%受訪CEO,回答既要為股
東創造高報酬、同時也要平衡兼顧對更廣大社會公益的貢獻。而且,愈來愈多企業開始
編列社會責任報告(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Report)。
這也就難怪近期《經濟學人》指出,「以前企業行善是行有餘力才做公益,現在已經被
視為是企業的本份。」為了發掘與鼓舞更多有心的企業公民,《天下雜誌》今年首度進
行「企業公民調查」,以「環境保護」、「社會參與」與「教育文化」三項指標,選出
有永續願景與努力的新企業公民。
在台灣競爭激烈的金融業中,玉山銀行算是蠻獨特的小而美的銀行,願景是「玉山人成
為世界一等的公民、玉山銀行成為世界一等的企業公民」。玉山銀行策略長黃男州解釋
,國內貧富差距愈來愈大,玉山要成為世界一等的企業公民,就不只要為股東賺錢,更
應該主動關心自己的土地與社會。四年前金控成立同時,玉山也成立了基金會,捐血、
淨山,還發起志工團,每月固定撥一筆錢認養偏遠地區學童午餐,至今認養兩千人,帶
他們看職棒、吃麥當勞,今年還要增加到三千人。
超越新力、成為亞洲第一品牌的南韓三星,則是率先在企業內部實施「一%工作時間社
會服務活動案」(見《天下》三四○期「三星的中國化戰略」報導)。《朝鮮日報》報
導,三星規定,十五萬名員工必須把每年工作時數的一%、每月至少一次,用於義務性
社會服務活動,而且總時數不能低於二十小時。員工執行社會服務的成果,也納入考核
標準。
更有遠見的企業不僅落實公益,更進一步把公益的價值融入企業的價值與策略,成為區
隔特質的一部份。英國石油就是最好的例子。英國石油言明,「具有社會責任意識的企
業,才能永續經營;社會責任不是錦上添花,而是我們經營策略不可或缺的重要部份。
」在這樣的理念下,除了石油、天然氣的本業之外,英國石油從二○○三年開始生產太
陽能板,協助企業與家庭積極節能。捐款活動方面,英國石油的做法也契合其目標:它
不把錢拿去贊助高檔藝術活動,而是投注於環保、減少使用石油的活動,例如建立自行
車道。
「企業獨善其身沒有用,」台中建設公司麗明營造董事長吳春山比喻說,「就像漂亮房
子蓋在垃圾堆裡。」
企業就算經營得再好、再賺錢,如果周圍的環境與土地還是貧窮、落後,企業終究無法
永續,人也就失去了價值。所以,吳春山不僅自己投入參與公益,還拉幫結夥,號召中
部企業成立「行動菩薩助學協會」,讓公益的力量像蒲公英,一吹就可以散布得更遠。
根據教育部統計,台灣繳得出學費、但是付不起營養午餐費的學童有七萬名。吳春山不
僅自己捐助認養,還在中台灣發起「行動菩薩助學協會」,號召中部的企業家一起每人
每月一百元,認養中部偏遠地區貧童的午餐費。不過一年半的時間,這股力量就從與吳
春山同屬營建業的二十人,快速成長到一千五百人,募集金額近千萬。
日本最大經濟組織經團連則是在一九九○年就成立了「一%俱樂部」。加入的會員企業
,每年必須將獲利的一%,捐助於對社會有貢獻的活動,並提出報告,清楚列出哪些款
項捐給哪些非營利組織、或用於哪些活動,並公布在經團連的官方網站上。包括日立、
三洋、花王、日產、新力、三菱、味之素、田邊製藥等日本大型企業,都自願加入這個
「一%俱樂部」。
聚焦教育有人才有好未來
公益的確成了企業與有錢人的新俱樂部,像是取得了更好名聲的象徵。不過企業更期待
的,是看到改變。任何向上提升的改變,企業都會因此受惠。在關乎企業未來競爭力的
教育上,更是如此。
參與公益是美商惠普的全球政策。最近台灣惠普與耕莘文教院合作,捐助給新竹尖石鄉
偏遠的司馬庫斯部落開設資訊教室。雖然只是多了二十台電腦,但是整個部落的學生從
此有了通往世界的學習窗口。「唯有透過教育,才能提升人才,」惠普公共事務部李惠
菁解釋關注教育的原因,優秀人才的力量,總是會回歸到產業上。愈來愈多企業投入教
育公益,補助清寒、提供積極的培育機會,IBM更是高度參與美國的未來人才工程。
IBM前執行長葛斯納不但主持美國全國教育高峰會,並將IBM全球一億四千三百七
十萬美元的公益費用的一半,投入教育相關研究開發,研發出協助學生閱讀的語音辨識
技術、為偏遠地區建立遠距教學計劃。而IBM的員工也因此覺得自己的工作「有價值
」。也同時讓公司具備不同的人才吸引力,成為IBM不同的競爭優勢。
近年企業公益的快速發展,是對資本主義不顧一切追求利潤、成長的一時反撲?還是會
成為世界將從此變得更溫暖、關懷的新趨勢?
不論動機、走向,每個人都可以先放下懷疑,希望更多的人加入。只要一個接一個,改
變總有一天就會看得見。
金車李添財-不念書的人辦了25年教育
金車董事長李添財從不對外講公益,但他卻是讓金車基金會這幾年在教育領域深耕的靈
魂人物。從早年的青少年夏令營、親子活動,到創辦「饑餓三十」、發起「英語史懷哲
」號召外籍老師下鄉教英文,李添財投身教育長達二十五年,只為給孩子公平的機會。
十五年前,從美國念完書,當時在救國團任職的金車教育基金會執行長孫慶國,為了推
廣青少年的觀光、休閒教育,到當時的各大企業一一投遞企劃書,結果碰了一鼻子灰,
「全部石沉大海,」他說。只有金車董事長李添財叫他去面試。
二十五年來,金車現在雖然還是中小企業,但提到教育文化事業,很多人都直接聯想到
金車。金車的文教事業與企業本業發展的步調很像。大家印象深刻的,是伯朗咖啡在淡
水漁人碼頭、宜蘭冬山河、九份金瓜石等地拍攝,關懷鄉土的廣告片,以及每年舉辦的
青少年夏令營、登山、健行等休閒活動。近兩年則發起「英語史懷哲」,號召外籍老師
下鄉到偏遠山區教英文。
執行長孫慶國是當然操盤手。然而,十九歲創業,從賣殺蟲劑「噴效」起家,到後來賣
咖啡、今年快滿七十大壽的董事長李添財,從來不對外談論公益與公司,卻是拉拔起金
車對青少年教育關懷的關鍵。
一九八○年,李添財在桃園建起第一座咖啡廠。當時台灣的經濟正要起飛,「回饋社會
」對企業還是天方夜譚。但李添財已著手成立基金會。「成功的定義怎麼定?要多少利
潤才要回饋社會?」他不以為然,「多少力量做多少事,要選擇自己能參與的來使力。」
授權與創新
一開始,金車只舉辦簡單的寫生、清潔環境比賽,以及母親節的親子活動。李添財的目
的,是讓大人與小孩有機會多相處,藉著一起玩、一起撿垃圾,培養親子關係。孫慶國
來了之後,李添財將基金會的事務交給有休閒觀光管理MBA學位的孫慶國,把經營企
業與經營基金會的權責分開。他每年固定提撥一千萬至三千萬台幣,讓基金會獨立運作
,不對外募款,沒有後顧之憂。
李添財授權讓孫慶國「自己玩」,很多地方都能感受到。走進金車位在羅斯福路的大樓
,前棟是金車的企業本部,穿過後門彎上另一棟矮石建築上二樓,就是基金會的天地。
多年來,李添財對基金會的活動從不過問,幾乎孫慶國遞上企劃公文,他只瞄兩眼就簽
字,兩人一個月碰不上兩次面。
但他有他的堅持。「一定要隨社會脈動改變,」一如經營企業,李添財認為教育公益也
要掌握時代潮流與社會需求,不停改進與改變。也因此,金車從早年的青少年國內夏令
營、親子活動,到舉辦海外夏令營、創辦第一屆「饑餓三十」(現已成為聯合勸募的招
牌活動),九二一地震時則發起青少年關懷弱勢下鄉。
這兩年體認到國際化教育的重要,舉辦英語史懷哲老師。目前全台灣約有二十名外國老
師在南投、台東與金門服務,很多都是一年結束後,自願留第二年。教育部依樣畫葫蘆
,但三位老師有兩位覺得「太苦」而打退堂鼓。
給孩子機會而不是金錢
兩人共事、投身教育長達二十五年,當年卻是最討厭念書的人。李添財小學只念到五年
級,就到別人家當捆菜工;孫慶國聰明好玩,成績從沒擠進班上前十名。但也因此,李
添財對教育的感受更深。他知道有錢、有知識與有成就,永遠會不斷循環,「我希望可
以建立一個真正公平的社會,一分耕耘能有一分收穫,給孩子機會,而不是金錢,」瞇
著眼睛,李添財也說明了他為何願意長期投入,聘請老師、帶青少年出國開眼界。
金車在這幾年不斷創新市場,推出健康茶、咖啡、開起咖啡廳,今年三月還宣布投入威
士忌市場。李添財雖然年屆七十,但提起企業經營就眼睛一亮,腰桿打得筆直,顯得雄
心勃勃。但骨子裡,李添財柔軟的關懷一直沒變。基金會成立之初,他曾帶孫慶國到母
親的墓地,告訴他對母親的感念。他也待員工如家人,每天提供免費吃到飽的午晚餐。
傍晚五點,後院一陣乒乒乓乓,大家自動拿著鐵製餐盤,擠到五坪大小的後院餐廳用餐
。當天有炒青江菜、豆乾炒海帶、辣椒雞丁,還有蛋花湯,家常簡單,沒有太多味精。
孫慶國說,他吃了十幾二十年,每天都把碗盤洗乾淨才回家。
一如提供數十年的飯菜,李添財嘴上不說,但對教育的投入,也會熱騰騰地,持續地出
菜。
- Apr 04 Tue 2006 19:28
讓改變看的見 企業公民站出來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