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正勝
如果主張鯨代表臺灣,必定有人指責是一黨一派的偏好。其實鯨作為臺灣的象徵,典據很早。首屆民選總統彭謝競選總部採取鯨作標識,我雖不知他們的根據和用意,但直覺很能傳達臺灣的精神。可惜大家對國家尚無共識,政爭淹沒睿智,才演出網捕大鯨的鬧劇,最後彭謝遂不得不送鯨出海。
鯨,臺語叫海翁,范咸《重修臺灣府志》說:「大能吞舟,黑如牛,背浮於水面,則大風將作。」這種海中大哺乳動物,傳統文獻雅名稱作「鯤」,蓋取義於《莊子》的北溟之魚。臺灣西部沿海有豐富的瀉湖地形,在原來的海岸之外形成一系列的沙岡(或謂沙崙,即沙丘島嶼),圍成內海。以開發最早的臺南一帶來說,原來波濤直拍赤嵌樓下,安平懸在海外,二地間的內海稱作「臺江」。安平不是一個孤島,其左有七個沙岡,一鯤身、二鯤身以至七鯤身,迤邐而南,止於二贊行溪口,即今日臺南市四草到灣裡一線。大概從陸上遠眺海外沙岡,「鬱然蒼翠」,像浮於水面之鯨背,故名鯤身,俗寫作「鯤鯓」,恐誤。安平以北的沙岡也有稱鯤身的,如名聞遐邇的南鯤身即是。
《重修臺灣府志》引《臺灣志略》,有鄭成功是東海大鯨的神話。據說成功攻臺(1661),「紅毛先望見一人冠帶騎鯨,從鹿耳門而入」,隨後成功的艦隊果然由此入港。兩年後康熙夢見左右報告成功到,視之,「乃鯨首冠帶乘馬,由鯤身東(西?)入於外海。」不久,成功病卒。可見民間傳說鄭成功是大鯨,遂云「其子若孫皆鯨種」。我們臺灣人都是鯨的後代,用大鯨作標識,誰說不宜?何況衛星照片所見的臺灣,真像一頭大鯨在蔚藍的海洋中悠游。
鯤身是漁村,康熙年間高拱乾《臺灣八景》詩描述當時景致云:「海岸沙如雪,漁燈夜若星」。其沙甚白,現在還有地名白沙崙。猶憶三十多年前讀書臺南,乘竹筏渡江遊億載金城。城在一鯤身,港汊環繞,古木叢生,面臨西海,波光與海風把人帶回臺江世界。而今內海淤平,沙岡開發,不復見海上之鯨背,金城亦失其險矣。還好,鯤身之名猶在,我禁不住要呼喊:鯨的子孫!大家來吟誦《莊子》,「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這時,我的心靈也像化作鵬的大鯨,扶搖直上九萬里雲霄,往天池飛去!
http://www.southnews.com.tw 2004.12.17
http://w1.southnews.com.tw/snews/polit/polit_00/polit_09/01220.htm
眉批:希望有一天我們可以拿鯨魚國旗.....國民黨自爽的車輪牌國旗就免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