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永哲
--------------------------------------------------------------------------------
 在看民視異言堂時,我突然想到以前曾有一部公視記錄片。記錄勞工陣線曾茂興協助員工問題。大約的內容在講日資(東X廠我不記得正確名稱)惡性關廠使工作十多年的員工領不到退休金。

 好,我要講的重點是,台灣曾有一段時間日資在台灣各地加工廠投資,確實創造了很大的就業率,同時,台灣的中小企業也開始成長。當勞工意識抬頭,台幣升值及類似東X廠屆臨大量的退休年齡員工(快滿二十年的員工),日資廠就借各種理由結束台灣的工廠。當時,台灣年輕的創業家就填補了這個加工廠型態的位置,以各種方法提高產能,在國際間競爭(最明顯的,是台灣鏍絲生產工具的改進)。而台灣人也很令人刮目相看,在各個中小企業中發揮了很大的創意。

 在許文龍事件中不少的檢討聲音中,有人提出了一個問題(看太多的政論節目分不清誰講的了)「…有些人確實不在台灣出生,他們的原鄉在中國。這些人回到中國去發展,確實有他們的選擇權…」。我認為確實不用期待而且也不應期待,就算這些確實是喝台灣水吃台灣米長大,他們像流浪的人,只不過台灣曾經是他們休憩的地方。

 在西進中國過程中,我想很多的人都應該已經認識了這個土匪國家。有些人回不來了,有些人想回卻一直在硬撐。就像楊憲宏講的老鼠會經濟,加入老鼠會的人不甘心投資的錢,就希望不是最後一隻的老鼠一樣。或者講的更明一點的例子──傳銷的心態,很多傳銷新人一直在硬撐,那些上線一直畫著大餅──一個不真實的大餅,很多人都有類似的經驗,要拉一個朋友離開那些傳銷公司還真難,有時自己反而被拉進去。

 既然有些人回不來,有些人還ㄍ一ㄥ著不回來,有些人在情感上確實也不用去苛責他們不回來,那麼,台灣就應該就有人要去填補這個生產點,就像當年日資離開台灣,台灣有些年輕的技師去開創中小企業。

 誰有能力去做?有資格去做?有能力去做?

 我認為是還在打拼中的五六年級的台灣人,這些人應該要拾回台灣人打拼的精神,勇於去創業打出新的台灣奇蹟,去填補台灣的生產線。在台灣市面上充斥著中國貨,買不到台灣貨時,這是一種商機。我想很多人跟我一樣在大賣場中找MIT的產品,就算貴一點都無所謂,可是就是很難找到,有時還真的找不到。

 這個商機就真實的存在。很多老闆去了中國就把台灣的工廠關了,這些不願跟去中國的技術員工應該集合去創業,我覺得應該要有人去協助這些人,去鼓勵這些人出來創業。這些中年失業的人不應在街頭流浪,也不應該去做大樓管理員。他們有一定的社會經驗工作經驗和技能,或許只是局部的能力,但是,如果能集智集力就可以填補各自的不足。而這種新的合作創業關係,必須有人去開創出來,在台灣艱難的環境下,應該會有機會成功。

 曾經在很多年前,在一些老工廠中,聽到一些老師傅在牽徒弟時這樣講:麥問東問西,用目珠看、用手去做、用心去學。我想把它改成:

 用目珠企看、用頭殼企想、用心企體會、用雙手企做、做啥米?做一流ㄟ代誌,做一流ㄟ台灣人!

http://www.southnews.com.tw
2005.03.28
http://www.southnews.com.tw/ECONO/ECONO_00/048.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aiwaishee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