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蠻不錯的文章,我最愛的攝影類型也是旅遊攝影,最近也開始蠢蠢欲動的想要升級器材,沒想到一顆50mm加近攝鏡就搞定拍人和拍菜....以前從來沒想過。來看看人家都是用哪些設備來拍的。:)
from:
http://www.ettoday.com/2006/05/21/153-1941646.htm

男人的防潮箱如無底洞
 

2006/05/21 16:22
文.攝影/陳志東

對一個文字記者來說,筆跟名片就足夠搞定一切,但對一個旅遊記者來說,除了筆跟名片,最好還得有台相機。如果說記者的筆跟名片就好像阿兵哥的槍跟子彈,那麼一台相機就等於是旅遊記者的火箭筒,打不打得中是另一回事,但只要打的不太差,旅遊報導中,一張照片就會強過千言萬語,更何況,一般的旅遊報導行情是一個字不過稿費1、2元,一張照片卻可以值到3百、5百元,旅遊照片真的比文字值錢多了。

跑旅遊新聞這些年來,我總計擁有過4台數位相機,特別這一兩年數位單眼相機開始流行後,前前後後,我已經敗了將近20萬元在相機這檔事上﹔雖然花錢心痛,但麻煩的是,因為最近想換鏡頭的思慮不斷湧上心頭,所以儘管那天有個朋友認真的在跟我談心,我腦袋裡卻不停轉著:「到底要買135mm好還是70-200mm好?還是應該要買那支中古的35到350mm好?」想著想著,朋友的臉突然之間成了一個焦段,從廣角到長焦不斷放遠、拉近,最後終於以對方懶得跟我講話收場。想鏡頭想到瘋狂啊,朋友都慢慢離去,連腦袋反應也變慢,這才是大問題。

相機這種事,特別是牽涉到單眼相機與鏡頭這些事,真的就是會讓人睡不著、吃不下,終日心裡只是不斷想著光圈、快門、焦段、畫質、解像力、抗耀光,想著該再去買哪些鏡頭。突然之間,我覺得男人的相機防潮箱真的很像女人的衣櫃,永遠少一個鏡頭。儘管有再多鏡頭也不會讓照片拍得更好,就像有些女人穿了朝思暮想的衣服也不見得更美,既佔空間又浪費錢,但就是忍不住啊!

這兩年來,我的照相技術一點也沒有因為器材素質增進而提昇,但因終日泡在攝影家手札、數位影像坊、色影無忌、PBase、Photozone等等這些網站,加上省吃儉用的看病錢統統拿去敗在鏡頭跟週邊配備上,所以倒是累積了不少鏡頭敗家知識。值此旅遊風氣漸盛、單眼數位相機大行其道的同時,或許可以來談談這些經驗,提供一些建議,給大家參考參考。

預先說明的是,因為用的是Canon系統,所以只能談談對於Canon的想法。而在這預先之前的預先,我想還是應該先來聊聊博愛路的相機店家。

不平等的消費市場
在一般的消費市場裡,顧客是老大,但在目前台灣的相機與鏡頭消費市場裡,消費者就跟老鼠沒兩樣。怎麼說呢?我舉幾個例你就懂了!比如今天我想買台1萬元的手提音響,這算高價了!所以,購買時,我可以要求試聽、可以東問西問、可以動手摸摸、操作操作,這很正常對吧?但是相機與鏡頭就不是這麼回事了!

例如我想買一支4萬元的鏡頭,這算是高價產品了,但是,如果到博愛路去,「老闆,我可以看看嗎?」好一點的老闆,會拿出來給你看一下,但大部分的老闆會問你:「要看什麼?」好吧!如果真的決定了,鐵了心就是要買,「老闆,可以試看看對焦準不準嗎?」這要求很合理也很基本對吧!但這時,幾乎每一個博愛路老闆都會告訴你:「確定要買才能試,而且如果對焦偏移在1公分內你也得買,自己再到彩虹公司去調焦,除非對焦偏移超過1公分才能換。」

這是什麼道理?今天我想要買一個相當於一般上班族一個月薪水的東西,我居然不能看、不能摸、不能試試它的性能、甚至有了問題還是得買,而且儘管我買到的是已經擺了5、6年甚至10多年的「新」鏡頭,我也只能乖乖摸摸鼻子。更何況,很多的鏡頭與相機,更遠遠高達5、6萬或10幾20萬,那可是人家省吃儉用好久才存下的錢呢。

在日本,不管大阪或東京,我最愛逛的就是相機店,只要有時間,在裡頭待上一整天也沒問題,除了因為日本相機大賣場樣式多與品牌多之外,最重要的是,儘管是最新出廠高達10多萬、20多萬台幣的相機,或是一支8萬多元28-300mm的鏡頭,這些商家都會擺在展示櫃上讓顧客亂摸亂玩,甚至還可以把自己的鏡頭或記憶卡裝上去試試性能、再回家好好查看。

這不是服務,這只是消費市場中最基本的平等,但在台灣,或者在博愛路的商家,消費者永遠無法感覺到這樣的誠意與平等。而也就是因為這種不合理,才讓台灣的消費者在面對鏡頭與相機時,永遠只能透過網路經驗與同好交流來評估什麼樣的相機或鏡頭才是自己的需要。

所幸,目前已有一些商家開始重視消費者權益。前幾天,我到士林福華路一家新開的「eWhat」相機店,一進門,小姐就問:「要看什麼東西?」我說:「有Sigma 50mm的微距鏡頭嗎?」小姐說:「等等」,過一會,就把這支鏡頭放在我面前。我說:「我只是問問價錢,還不一定買。」小姐說:「沒問題,你可以拿出來看看。」

聽到這話我有點呆住了!我心想,「這小姐新來的吧?」但長期被博愛路商家當老鼠的卑微性格也同時浮起,我畏畏縮縮的站著,不敢動手去摸那鏡頭。小姐說:「你可以拿起來看看啊!」我說:「我還不一定買耶!」小姐說:「沒問題!你看看啊!」接著小姐自己就把鏡頭從包裝盒與塑膠袋中拿出來交給我,然後回頭去查價錢。

我戰戰兢兢的把手緩緩伸出去碰那鏡頭,接著再慢慢轉動對焦環,終於確定原來這更新版的DG鏡頭在對焦時前面的鏡筒還是會伸縮,我只是想確認這一點,而這一點就是我在網路上查了好久都無法確認的一點。帶著滿腹的確認後欣喜,我把鏡頭交回給小姐,小姐說:「這鏡頭我們賣8200元,如果你要的話,改天可以帶相機來測試,沒問題再買」。

我感動到有點想要跨過櫃檯去抱住她。8200元,比之前我詢問的一般網路價或博愛路的8500元或8300元都便宜一些,但更重要的是,他們居然如此尊重消費者最起碼的權益。母親節前夕的這一天晚上,eWhat裡頭有好幾個店員,其中兩個是男的,4個是女的,女的都很年輕又很辣,儘管這點本來就有點吸引人,但在接觸了他們的服務之後,這些辣小姐轉眼間更成了辣天使,也難怪我會有想跨過櫃檯的衝動。

這些年來,我陸陸續續在博愛路買過一台5萬多的Canon 20D相機、買過的Canon鏡頭有2萬多元的17-40mm/f4、2萬多元的70-200mm/f4、1萬6千多元的100 f2.8 Marco、3千多元的50mm f1.8、將近4萬元的24mm f1.4、將近3萬元的135mm f2、4萬2千多元的35mm f1.4,還有一支差不多9千元的Sigma 24mm f1.8、以及將近1萬元的腳架、背包,還有許多配件等等,花了這麼多時間查資料、花了這麼多錢、跟好幾家博愛路商家交易過,卻終於只在這一次,我才能在博愛路以外的相機與鏡頭交易市場裡感覺到一點最基本的尊重。

當然,一點也沒有推薦eWhat的意思,畢竟我都還沒跟他們買過鏡頭,只是去看過,因此無法評價其售後服務或專業諮詢或其他各方面的優缺點,但確實是已經感受到那種最基本的交易尊重,而這一點,正是目前台灣數位單眼相機消費市場裡最缺乏的。沒有要攻擊博愛路或推薦特定商家,也確實,博愛路有些老字號店家如玖華等等真的可以給很好的建議,也有些很公道、態度很好、售後服務很好,但真的,還是有許多商家真的很待改進。

別人1個月、2個月、甚至幾個月的薪水這樣投入,最基本的給人看看鏡頭、試試鏡頭等等服務,也應該要開始了吧!特別博愛路還是台北市政府一直拿來辦活動的重要形象商圈。如果商家自己不能提供試鏡服務,至少也可以聯合起來要求彩虹與其他Nikon、Sigma的代理商來辦理,顧客的心,真的很脆弱,要的,也只是一點點最起碼的平等與尊重。真的期待台灣的相機交易市場,可以儘快趕上日本的理念與服務。

慾望的無底洞
 

2006/05/21 16:20
文.攝影/陳志東

最早大概在高中時,我有一台我爸不知從哪邊撿來的兩光相機,是個雜牌,功能與外殼就跟現在市面上賣的立可拍差不多﹔2年多後趁著暑假,我帶著這台相機騎機車環島,整整2個多禮拜的行程,我走遍了台灣西部大小知名鄉鎮,因為捨不得花錢再買第二捲底片,所以前前後後我總共只拍了剛好1捲底片,其中只有1張看得出來是在拍些什麼東西,其他都是糊糊的,但畢竟這是我第一次自己動手拍照,很值得紀念。

開始工作之後,依舊不覺得照相有什麼重要,所以儘管曾經用過各種品牌與價格的相機,但通常都是借來的,或別人在路邊請我幫忙拍一張時順便摸一下的。直到那一年,朋友送了我一台RICOH的單眼相機,我又帶著它到希臘土耳其拍了將近30捲底片,這才開始對照相有了興趣。

幾年前開始跑旅遊新聞後,公司配了一台現今看起來超兩光的Olympus C920、130萬畫素的數位小傻瓜相機,是那種每拍一張就要花5秒鐘等它記憶的超古老型數位相機,後來我把相機內原本附贈的8MB記憶卡換成64MB之後,或許因為程式不支援、也或者是因為記憶卡格式化的問題或怎樣,總之,後來每拍一張就要花將近1分鐘等它存取,常常拍了一張之後想要再拍第二張,就要請受訪對象擺好姿勢等我1分鐘,但如果是要拍狗或拍貓,通常它們不太理我,於是常常拍不起來。

這種現今看起來超兩光的相機,當年可是嚇嚇叫,儘管很爛,至少是數位,而且是公司配的不用花錢買,因此還曾惹來羨慕的眼光﹔更何況用這種相機有個好處,就是在請對方等待的時候,為了不讓場面冷下來,所以我要學會閒聊、打屁,以免雙方都很尷尬,打屁的反應因此快了不少﹔更重要的是,從這台相機讓我體驗到另一個真理,那就是:機會常常只有一次,所以,我要把握每一個僅有一次的快門機會。這種因為器材引發的無奈,卻反而讓自己在拍照時更懂得把握,想想這也該算是公司的德政,公司長官真是用心良苦啊。

但每次拍照都要不斷打屁真的讓人很累,終於,我第一次花錢買了相機,那是幾年前曾經很紅的SONY 717。記得第一次用717拍照,發現拍完之後不用等1分鐘才能再拍下一張,當時我真的感動到無法言語,而且突然不知那多出來的1分鐘應該要幹麻,還曾經因此調適了一小段時間。即便以現在的眼光來看,我還是覺得SONY 717真的是一台好相機,省電、對焦快、鏡頭焦距夠長、光圈大、畫質不差、可以2公分近拍、光圈快門與對焦都可以手動,如果要說它有什麼缺點,那就是鏡頭體積有點太大,很難放進小包包裡,此外,用久了之後,LCD常常會出問題,雖然維修服務很好,但常常要跑維修站還是有點煩。

2年之後,數位單眼相機開始盛行,也變得比較平價,加上新聞攝影中,數位傻瓜的快門延遲常常會導致要命的機會錯失,於是我狠下心花了5萬多元買了一台Canon的20D,另外再買一支只要3千元的EF 50mm f/1.8標準鏡頭,這應該是Canon系統中最便宜的鏡頭了,但從此之後,我就開始掉進相機鏡頭的錢坑。在此同時,因為數位單眼相機實在太重太不方便了,加上偶爾有下水需求,所以我又買了一台Sony P100傻瓜小單眼外加一個潛水盒,這小相機也成了目前最常用的隨身相機,拍記者會還頗好用的。

鏡頭錢坑
最早我用一支3千元的50mm開始拍照,這鏡頭很棒,最大光圈可以到達1.8,配合相機最高ISO可以調到3200,因此即使是在微光中,也照樣可以不用閃光燈就拍出那種自然光的朦朧照片,非常迷人,更重要的是,只要3千元,真的很超值。

↓圖:Canon 20D相機(取自日本Canon網站)


↓圖:Canon鏡頭,50mm標準鏡(取自日本Canon網站)


為了怕平常不照相的人看不懂,所以這邊先稍微簡單解釋一下所謂ISO、光圈、快門與焦段等等名詞。所謂的ISO就是感光度,就像以前我們買底片,有100度的、200度的或400度的,數字愈大感光度愈高,例如同樣的光源強度,用100度的底片拍,快門可能是60分之一秒,用200度的拍,快門就可以提昇到125分之一秒,用400度的拍,快門就可以提昇到250分之一秒。快門愈快,就愈可以避免手震,照片比較不會糊掉,愈高感光度,在愈是燈光昏暗的環境中就愈好用,但相對的,它會讓影像粒子變得粗糙一些。目前新一點的單眼數位相機ISO值大多可以調到1600或3200,而且800以下的都看不出有明顯的粒子粗糙,非常好用。

光圈主要用來控制進光量,光圈愈大,就可以讓快門變快,但會讓景深變淺,如果要拍風景,用大光圈拍出來就會有點糊,用愈小的光圈拍效果愈好,但快門會變慢、要避免手震﹔如果要拍人,拍一個主題清楚、背景糊糊的朦朧感照片,那就要用大光圈,但光圈愈大景深愈淺、畫質也會較差,例如用1.4光圈拍的時候,景深可能只有0.5公分,也就是清晰的前後範圍只有0.5公分,一個對焦不準,拍出來就會整個糊掉。一般說來,光圈可以調到愈大的鏡頭價格就會愈貴。(圖/上圖為光區與景深的例子﹔左圖為f/1.8大光圈,所以當對焦對在公仔腿部,甚至連公仔的臉都有點糊,後面第二支公仔則幾乎看不清。右圖為f/22小光圈,因此前後景都比較清楚。但因這圖是用ISO 1600拍的,加上縮小,所以畫質比較糊一點。陳志東攝影)

快門主要是控制曝光時間,每一支頭都有一個安全快門,通常是這樣算,20mm廣角鏡頭的安全快門就是1/20秒,50mm標準鏡頭的安全快門就是1/50秒,100mm鏡頭的安全快門就是1/100秒,200mm的長鏡頭安全快門就是1/200秒,如果用手拿著相機,快門時間低於安全快門,就比較有可能會手震、照片糊掉,因此,必須要透過ISO與光圈的控制來加快快門。

在焦段部分,所謂的50mm,就是一般我們閉上一隻眼睛後,出現在你眼前範圍的視角廣度,那就是被稱為標準鏡頭的50mm﹔比50mm更廣的如14mm、20mm、24mm、35mm,就是廣角或超廣角﹔比50mm更窄的如85mm、135mm、200mm、400mm,就是可以望遠的中長鏡頭。焦段可以是定焦,只固定在一個焦段,也可以是變焦,例如17-40mm,就是可以透過鏡頭拉近拉遠。一般說來,定焦鏡頭的畫質比較好、光圈也可以比較大,但比較不方便,要常常移動腳步﹔變焦鏡頭則是方便好用,好一點的變焦鏡頭畫質有時也不一定比定焦差。另外,買鏡頭時還要考慮最短的對焦距離,可以靠得愈近的,拍出來的東西就會愈大。

在這些名詞中,由相機控制的主要是ISO跟快門,跟鏡頭有關的,則是光圈與焦段。我們以Canon的鏡頭為例,例如一隻「EF 17-40mm f/4L USM」,EF是Canon鏡頭的代號,17-40mm表示這是一支焦段從17到40的廣角變焦鏡頭,f/4表示最大光圈只到4,而且是恆定光圈,不管在哪個焦段的最大光圈都是4,L代表這是Canon的優質鏡頭,USM代表超音波馬達驅動對焦。又例如「Canon EF 28-135mm f/3.5-5.6 IS USM」,就代表這是一支從28到135mm的變焦鏡頭,最大光圈會隨著焦段變化而改變,範圍在3.5到5.6之間,IS則代表了防手震。

又例如「EF 100mm f/2.8 Macro USM」,就代表這是一支最大光圈2.8的定焦鏡頭,Macro代表微距,以這支鏡頭為例,就是它的最短對焦距離可以更近,近到可以把1公分的東西拍到在底片上也有1公分的大小,等到洗出來放大後,就會變得很大。

這是簡單的鏡頭概念。好囉,我們回到主題。50mm的3千元鏡頭雖然好用,但因為放到Canon 20D數位相機上,20D的感光片比較小,影像投射到感光片後所有的焦段都要再乘上1.6,也就是50mm的標準鏡會變成80mm的中長焦段,也因此,好用歸好用,但常常東西裝不進來,也因此,很快的,我又敗家買了一支「EF 17-40mm f/4L USM」廣角變焦鏡頭,沒辦法,工作需要嘛,我這樣告訴自己。

↓圖:Canon鏡頭,17-40mm廣角變焦鏡(取自日本Canon網站)


當年「EF 17-40mm f/4L USM」的水貨大約售價2萬1千元,買了之後,我心想,就這樣了!就這樣拍了,可是很快的,當在外面旅遊拍照,發現很多遠距離的東西拍不到、或是沒辦法用長鏡營造壓縮感,於是,不過半個月後,我又狠下心去買了俗稱小小白的「EF 70-200mm f/4L USM」長鏡頭。

↓圖:Canon鏡頭,70-200mm小小白變焦鏡(取自日本Canon網站)


有了廣角鏡跟長鏡頭,還有一支50mm大光圈的標準鏡頭,我心想,夠了、夠了,一切都夠了,就這樣拍了。但心裡安靜不過1個月後,有一天上網隨便東看西看,看到微距鏡頭居然可以把東西拉得那麼近、拍得那麼銳利美麗,這一下不行了,整整2個禮拜,我腦袋裡與眼睛中到處都是微距的美感,覺得再沒有什麼畫面比微距更好看了。終於,我又說服自己,好吧,最後一次了,去把「EF 100mm f/2.8 Macro USM」微距鏡頭買回來。

↓圖:Canon鏡頭,100mm微距鏡頭(取自日本Canon網站)


微距鏡頭剛買回來那幾天,人生處處都透露著美好,但是,旅遊採訪過程中真的沒多少時間可以安心拍微距,出門時多帶一支鏡頭又很重很不輕便,於是,這鏡頭就經常擺在防潮箱裡,只剩偶爾在家拍貓時才拿出來用一用。

又過了2個月,我開始發現經常要在昏暗室內拍菜、拍人,雖然50mm的1.8光圈很夠,但真的不夠廣,又交戰很久之後,那一天,我又畏畏縮縮跑到博愛路,請老闆拿出「Sigma 24mm f/1.8 EX DG ASPHERICAL MACRO」的廣角大光圈鏡頭,在迷迷糊糊中,鏡頭加保護鏡,我又付了將近1萬元。說實話,Sigma的鏡頭真的一點也不比Canon差,但因為它實在有一點點大,而且後來我發現50mm加上近攝鏡後,有些效果也真的很不錯,而且體積小很方便攜帶,於是,這鏡頭終於又跟100 Marco鏡一樣,淪為在家拍貓的工具鏡。

就這樣不知不覺的一陣敗家後,前陣子,終於腦袋有點清醒,對於自己擁有這麼多鏡頭感到有點厭煩,於是,我開始上網拍賣,把5支鏡頭賣到只剩一支便宜到沒人要買中古貨的50mm f/1.8標準鏡。但不過隔天,拍賣舊鏡頭的錢在口袋還沒放暖,我就又去買了一支將近4萬元的24mm f/1.4廣角鏡頭。

↓圖:Canon鏡頭,24mm廣角鏡(取自日本Canon網站)


我是這麼想的:我要學大師級的攝影師,出門只帶一個鏡頭就好。所以,一個定焦的好鏡頭就一切都夠了。然而,理想永遠抵不過慾望,再一個禮拜,我又花了2萬8千元去買了一支號稱人像銘鏡的135mm f/2定焦長鏡頭。

↓圖:Canon鏡頭,135mm人像鏡(取自日本Canon網站)


這幾天,我就帶著這24、50、135三支鏡頭,原本以為所有的思慮會就此終止,但是很快的,問題出現了,那支花了我4萬元買的24mm鏡頭,在大光圈拍遠景時居然會脫焦,搞了很久,終於確定是這鏡頭本身就與20D天生不合,於是透過交換補差價,我又進了一支全新的35mm f/1.4。

↓圖:Canon鏡頭,35mm廣角人像鏡(取自日本Canon網站)


倒楣的是,最近又在網路上看到有人在賣中古的Canon 1DS,我又開始在想,是不是可以拿這些鏡頭跟我的20D去跟他換1DS,畢竟1DS是全片幅,焦距不用乘以1.6....。只要有這個相機,再加一個35mm鏡頭,那就一切都可以了,真的就都可以了....。

突然之間,我開始覺得有點厭煩,在單眼相機的世界裡,人真的永遠無法找到一個完美的鏡頭與相機,永遠找不到輕便的夢幻組合,這是相機廠商的慾望陷阱。在這一刻,我也才終於覺醒,所謂的照相就是這麼回事,有人專拍好照片,有人專買好器材,這兩者不一定完全相關,但只要走岔了路,那真的就是很難自拔,單眼相機與鏡頭,會是創作好工具,也可能只是一個永無止盡的錢坑,儘管「這樣就夠了」的聲音不斷響起,但人總會找到理由來推翻「夠了」的想法。或許就是這樣,男人的鏡頭,就像女人的衣櫃,永遠都不會滿足。


相機換鏡頭一貓多種樣
 

2006/05/21 16:20
文˙攝影/陳志東

在經過這樣反反覆覆的敗家與思慮折磨後,終於我開始有一點點懂,如果今天可以整個重新選擇,讓我重新去挑一台相機、一組鏡頭,那麼,我想我應該會去挑一個價格只要2、3萬元的高階傻瓜相機,只要這相機可以讓我自己調光圈、調快門、可以近拍、光圈效果可以與單眼相機相似,然後快門不會延遲、畫質又好,那我絕對會就此放棄單眼相機,不要繼續在這錢坑裡打轉。問題是,目前根本沒有不會快門延遲的傻瓜相機。

其實傻瓜相機真的好用,體積小、LCD可以翻轉、景深夠,因此角度與創意可以無限,體力負擔也輕鬆,而且價格也便宜。但就是這樣,一旦投入單眼相機的鏡頭世界後,就像喝過北海道鮮奶的,叫他再回頭來喝台灣鮮奶,雖然同樣是奶,但就是覺得不夠味。

所以,先來討論鏡頭好了。讓我們以旅遊的角度來看,給大家一點實用的建議,用我的敗家經驗來告訴大家,在旅遊過程中,到底該配哪些鏡頭才是比較實用的好選擇。

考慮需要
單眼相機鏡頭最討厭的,就是你永遠找不到一支可以適用任何狀況的好鏡頭。所有玩過單眼相機的人,大概都希望能找到一支「10-300mm f/1.8 Marco」恆定光圈、畫質銳利直逼定焦鏡、而且不變形、體積小、可微距攝影,價錢與重量又合理的鏡頭,這種夢幻鏡頭,萬一真有人做出來了,那鐵定Canon跟Nikon都要關門。但問題就是目前市面上找不到這種鏡頭。或許是因為行銷策略,也或許是因為技術問題,總之就是沒有這種鏡頭,就因為這樣,我們才被迫要在現有的鏡頭中去傷腦筋。

先讓我們瞭解一下鏡頭的區分。一般說來,超廣角與廣角鏡頭比較適合拍空間與風景,長鏡頭比較適合拍遠方、或需要特別突顯的景緻、或需要產生壓縮感的景緻,至於大光圈的標準鏡頭什麼都可以拍,但以拍人像以及昏暗空間最好。這就好像汽車,有的汽車適合跑平地、有的適合跑山路、有的適合越野,每一部汽車都各有其性能的強項,沒有一台可以在所有路況都達到最優異。也因此,每一支鏡頭都有強項,但也都有其限制,而如果要求樣樣都要強,以目前的光學技術,結果就是可能在各方面的表現都堪用,但也都效果平平。

以我們旅遊記者為例,在整個旅遊過程中,通常會拍到的東西包含了風景、植物、建築、室內空間、食物菜色、人、夜景、昆蟲....等等,意思就是什麼都會拍到。其中,風景與室內空間的最重要需求就是角度要夠廣,這樣建築體才裝得進來﹔植物、菜色與人像比較要求光圈大,這樣才會有突顯主題的朦朧美感,昆蟲則比較要求可以近拍。

由於旅行時經常需要步行,因此建議最好不要帶超過3支鏡頭。此外,為了避免在鏡頭錢坑裡不斷打轉,因此如果確定要長期投入攝影這個興趣,建議最好第一次就狠下心把一些比較好的鏡頭買齊,免得以後要升級,舊的鏡頭拍賣不出去,反而賠更多,擺著又佔空間很心煩。而所謂的好鏡頭,不一定要貴,只要功能與畫質都好,不一定要迷信高價鏡頭。

此外,在公司貨與平行輸入(水貨)部分,價格常常一差就是好幾千元,原廠與副廠的鏡頭之間更是價差會達到上萬元,如何選擇也讓人傷腦筋。由於數位相機發展沒多少年,比較常出問題,因此機身部分建議可以買公司貨,保固期間維修比較不用花錢,但如果可以找到好的商家,透過商家本身的維修系統或代送,買水貨也划算﹔鏡頭部分,由於發展歷程已久,通常不太會出問題,因此建議直接買水貨即可,可以省好幾千元,但付錢之前一定要好好測試,確認對焦無誤。至於副廠如Sigma、Tamron、Tokina等鏡頭,使用者評價不一,但若以個人使用經驗分享,我覺得有些Sigma鏡頭品質也都不差,效果也好,而且價格很合理,因此非常可以列入考慮,但不管選哪支,購買前還是先多問問使用者經驗並參考專業的評鑑網站。

到底該買哪幾支鏡頭
影響鏡頭價格與功能的,主要包含焦段、光圈、最短最焦距離、鏡片結構、對焦系統、畫質、散景等等,該買哪一支鏡頭,其實牽涉到經費與需要,而且到網站上一查,保證每個人說法都不一,因為每個人拍照都有他自己的需要與風格,因此,如果沒有針對個人狀況預先考量,不管推薦哪一支,都不負責任,所以我們不推薦,只分享一些個人使用經驗。

在風景攝影部分,最早我用「EF 17-40mm f/4L USM」,這支鏡頭的評價很好,使用起來也非常方便,但最大缺點在於最大光圈太小,常常在室內或傍晚時拍起來很吃力,因為記者經常沒時間上腳架,所以手要拿得很穩,不然就會晃動﹔有些老攝影記者可以手持1秒不晃動,我不行,最多撐到1/4秒就鐵定會搖,有時如果光圈全開並把ISO調到3200,快門還是沒辦法拉到1/4秒時,我就會拍不出來。

特別我是那種即便再昏暗也堅持不用閃光燈的人,總覺得閃光燈是對被攝者的一種侵犯,被閃光燈閃到真的很不舒服,而且不管是不是打跳燈,那都不是自然攝影中該有的光線,因此我對大光圈就有著特別的需求跟偏好。

此外,17-40這一支因為光圈不夠大,在如果需要營造廣角的朦朧背景時就非常不好用,即便光圈放到4,背景都還是有點清楚,甚至有點髒髒的﹔再一個原因是變焦鏡頭雖然很方便,但就因為太方便,拉近拉遠的很輕鬆,最後導致我經常拍照不思考,就是拉遠拉近一直拍,拍到最後,出來的照片都沒什麼感覺。

因為光圈太小與變焦導致拍照不思考這兩個因素,前陣子我把這支鏡頭拍賣掉,換了一支24mm f/1.4的定焦鏡頭。這支鏡頭要價近4萬元,非常昂貴,放到Canon 20D乘以1.6倍率,就成了38mm,變成一點也不怎麼廣的鏡頭,但我是這樣想:要拍大景,就多退幾步就行了,而且1.4光圈真的很吸引人,可以營造非常朦朧的感覺。

這支24mm一買回家東拍西拍後,我很快就後悔,因為即便1.4大光圈很吸引人,但在光圈放到1.4時景深非常非常淺,一個拿不穩就會脫焦,而且大光圈時畫質不好,要縮到光圈2.8以後才會比較銳利,另外用來拍貓,感覺其實沒有比我那支3千元的50mm強多少,我想,如果在1.4最大光圈時是不堪用的,那我花這麼多錢買這大光圈鏡頭要幹麻?

但後悔歸後悔,我還是繼續試、繼續用,後來終於發現,原來不是這支鏡頭在大光圈時有問題,而是這鏡頭天生就不適合配在20D上,在20D上用最2.8以下的大光圈,拍近物時對焦與畫質都沒問題,但只要拍超過1公尺外的東西,保證完全脫焦。至於用在其他相機,至少後來相機店用1DS測試就一切沒問題。

雖然這支24mm鏡頭背景的朦朧感非常漂亮,焦段也適合我,但會脫焦,那就一切沒得談,於是,透過原本的購買店家幫忙找人交換,我又多付了近3千元換了一支全新的35mm f/1.4。35mm雖然裝在單眼數位相機上會變成56mm的標準鏡頭,一點也不廣,但不管對焦、畫質或背景柔化都非常漂亮,而且光圈全開1.4時就是可用光圈,縮到2以後就很銳利,儘管用沒多久就已經很著迷了,這也才終於感受到大光圈果然真的是堪用,而且魅力無限﹔不夠廣就不夠廣吧,就學著用不夠廣的方式來拍風景就是了,我不想再去買一個廣角鏡了。

在拍菜與室內人物部分,最早我用50mm f/1.8,這鏡頭是Canon系統中最便宜的一支鏡頭,只要3千元,而且非常輕便好用,畫質也不差﹔但後來因為焦距放到20D變80mm,實在有點太長,所以我買了一支Sigma 24mm f1.8來取代。Sigma 24mm f1.8這支鏡頭非常漂亮好用,畫質很銳利、雖然光圈放到1.8時散景還是很不漂亮,但基本上一切都好用,就可惜在暗一點的地方對焦有點笨、而且有著嘎嘎嘎雜音,加上體積比較大,外出要帶3支鏡頭時就顯得有點累贅,所以最後,我還是決定回到用50mm來拍菜。

在拍花與微距這部分,最早我用100mm f2.8 Marco,這鏡頭在畫質、銳利度、散景、價格....等等各方面都無可挑剔,是Canon系統中評價最好的幾支鏡頭之一,買了絕對不會後悔,拍出來的東西也絕對讓人讚賞,但只因為體積有點大,加上焦段與我的長鏡頭重覆,所以用到機會較少,前陣子也被我賣掉了,現在如果要拍微距,我就使用Canon 50mm這一支加上4倍的近攝鏡,拍起來也是嚇嚇叫。

在長鏡頭部分,最早我用俗稱小小白的「EF 70-200mm f/4L USM」,這鏡頭非常棒,重量輕、對焦準、畫質優、價格合理,是最好的外出旅遊長鏡,但同樣的問題在於光圈過小,例如要拍樹上櫻花時,背景沒辦法糊的很漂亮,也是有點髒髒的,所以前陣子也同樣把它賣掉,並在70-200mm f2.8小白與135mm f/2兩支鏡頭間重新選擇,最後因為小白實在太重,一支鏡頭就大約1.3公斤重,我年紀大了背不動,加上喜歡定焦鏡,所以最後買了135mm f/2。

135mm f/2是一支讓人不後悔的好鏡頭,即使是在最大光圈2,畫質還是很好,縮到4以後就很銳利,雖然放在20D上變成216mm的長鏡,但不管對焦、散景、重量、體積等等各方面都讓人非常滿意,目前與35mm f/1.4一起排名我第二喜歡的鏡頭。

那我第一喜歡的是哪支鏡頭呢?說出來讓你嚇一跳,那就是只要3千元的50mm f/1.8。因為這鏡頭真的很便宜又很輕很小、光圈又很大,所以在使用上可以非常放心大膽,因為覺得就算撞壞也不會太心疼,而也正因為這樣,所以這鏡頭拍出來的東西會很活潑,用在室內拍出來的畫質也不差,加上我買了一個只要幾百元的近攝鏡片,因此可以稍稍取代微距鏡,真的是很合理又很好用的鏡頭。如果硬要說它有什麼缺點,那就是對焦系統是早期技術,所以在昏暗或要拍近一點景物時對焦有點笨,但後來發現只要改用手動對焦就沒問題。

從50mm f/1.8的經驗裡讓我發現,其實鏡頭不一定要刻意追求高價,只要畫質不算太差、功能足夠、適合自己需要,那就是很好的鏡頭。所以,如果要買鏡頭,真的不要刻意追求高價,要看自己的需要,真的,把多一點時間跟精神花在確實去拍照,訓練敏銳度與構圖角度,那才比較重要。

而如果您並無意花太多時間與金錢在攝影上,建議,真的只要買一台高階的數位傻瓜就可以,他們拍出來的東西,不見得會比單眼相機差,有時甚至更方便靈活,更具創意,效果可以更好。

↓圖:傻瓜數位相機其實一點都不比單眼數位差,只要具備一定功能跟水準,反而可以拍出更有創意的好照片,不需要迷信高價器材。(圖/陳志東攝影)


最後,分享一個這幾年來拍照後的最大心得,那就是,如果器材功能不足或攝影環境的條件不好,拍不到,拍不起來,「那就算了」!如果拍照可以拍到沒有得失心,那才會讓自己變得更有創意,也才能真正體會到攝影的樂趣,而不是變成器材奴隸。

鏡頭與貓
之所以一直強調不需要太過在乎器材,主要因為攝影條件跟取景,都會影響一張照片的好壞。光是強調清晰、銳利、散景、光圈、焦段、畫質等等,其實對於照片本身的好壞並不是最具決定性的因素﹔照片的好壞,主要在於能不能說故事,代表了什麼意義。

不信你看看底下的照片。下面的照片分別是用超兩光的Olympus C920、Sony 717、Sony P100、Canon20D加上50mm f/1.8、17-40mm f4、100mm f/2.8 Marco、70-200mm f/4、135mm f/2、24mm f/1.4,還有Sigma 24mm f/1.8等共4台相機與7支鏡頭拍的,全部都只有原圖縮小,沒有調過色或作其他加工,如果你能分得出哪張是哪台相機哪支鏡頭拍的,那就見鬼了。

既然分不出來,那又何苦強調器材,何必一直要在器材中打轉呢!好器材與好照片之間,並沒有絕對的相關,重點是要找到適合自己的經濟能力與風格需要的鏡頭。(這句話其實也是說給自己聽的。又,其實也可能是我拍照技術太爛,用什麼鏡頭都一樣也說不定。)

圖1:


圖2:


圖3:


圖4:


圖5:


圖6:


圖7:


圖8:


圖9:


圖10:


圖11:


圖12:


圖13:


圖14:


分得出來哪張是哪台相機或哪支鏡頭拍的嗎?答案如下:
圖1:Olympus C920
圖2:Sony 717
圖3:Canon20D+50mm f/1.8
圖4:Canon20D+17-40mm f4
圖5:Canon20D+24mm f/1.4
圖6:Canon20D+17-40mm f4
圖7:Sony P100
圖8:Canon20D+135mm f/2
圖9:Canon20D+50mm f/1.8
圖10:Olympus C920
圖11:Canon20D+70-200mm f/4
圖12:Canon20D+Sigma 24mm f/1.8
圖13:Canon20D+100mm f/2.8 Marco
圖14:Canon20D+50mm f/1.8



鏡頭比相機還保值
 

2006/05/21 16:20
文.攝影/陳志東

從出清先前的鏡頭與後來新買鏡頭的種種過程中,我意外發現一個事實,那就是鏡頭真的比相機本身保值多了,也因此,建議大家如果要投入單眼數位這個領域,或許可以多考慮鏡頭,至於相機本身因為天天都在進步與更新,也許,買台便宜的中古機身就可以了。

以我曾經擁有並賣出的鏡頭為例,「EF 17-40mm f/4L USM」廣角變焦這支鏡頭在1年前買的時候大約是水貨2萬1千元,後來因為匯率關係,聽說曾經漲到2萬3千多元,到現在還是要2萬2千多元,我當時買便宜了。這是目前Canon數位單眼玩家入門高階L鏡的最熱門鏡頭,因為焦段適合、畫質與功能都好、評價也很好,因此一般相機店也常賣到缺貨。

原本我以為,一支鏡頭用了1年,要賣應該只剩對折了吧,結果沒想到,到KeyBuy(http://keybuy.photosharp.com.tw/KEYBUY/)二手交易網站一看,有的人用了2、3年的居然也要賣1萬8千或1萬9千元﹔於是,我想想,畢竟我是個心地善良的人,就標1萬7500元賣賣看好了,如果賣不出去再降價。

結果沒想到,我下午2點多貼出去,3點多就有人約我當天晚上看鏡頭﹔答應了這個約會後,接著一直到晚上8點之間,總共有5個人打電話給我,當他們聽說我已經跟別人約了,有的表現扼腕、也有的居然要我別去跟那人碰面,他要直接匯錢給我,再請我把鏡頭快遞給他。也就是,那幾乎是大家搶著要。

結果,這鏡頭當天下午貼出拍賣訊息後,當天晚上就賣出去了,1萬7500,等於這鏡頭我使用1年多後,它只不過折價了3、4千元。

同樣大家會搶著要的鏡頭,還有那支「EF 100mm f/2.8 Macro USM」微距鏡頭,買1萬6千賣1萬4千﹔「EF 70-200mm f/4L USM」買2萬2千賣1萬6千﹔比較難賣的是Sigma的鏡頭,「Sigma 24mm f/1.8 EX DG ASPHERICAL MACRO」連保護鏡花了將近1萬元,用不到幾個月後只能賣到7千元。

這個交易狀態,其實也突顯了相機鏡頭的好壞與受歡迎程度,受歡迎的鏡頭,很容易就可以賣出,而且折舊率很低,不受歡迎的鏡頭,可能很久都賣不出去﹔因此,要買鏡頭前,或許大家也可以到網站上看看二手鏡的交易狀況,當成一個購買指南,有時,甚至就直接買二手鏡頭也行。

由於鏡頭實在太好賣了,於是我也順便看看我的20D相機,結果冷汗直流。當初買20D外加一個電池把手,花了將近6萬元,結果現在新款30D出來後,二手市場中一堆等著要賣的20D紛紛出爐,而且有的只用1年的新機器,價格也只在3萬多元之間,等於對折,但還是賣不出去。我另外又看了其他機種,發現狀況類似,甚至許多高階的1DS,當時買要20多萬,不過2、3年,現在只剩8、9萬元。

相機真的太不保值了,因此,如果要入門數位單眼相機,建議可以到中古網站先買便宜的二手相機,等以後技術成熟,有了可以傳家的經典機種出現後(如果有的話),再去買全新的。

另外,非常重要的一點是,買了相機與鏡頭後,保證書當然一定要好好收好,包裝盒甚至裡面的塑膠袋等等東西,最好也都一起收好,到二手網站拍賣時,有盒有單,價格會好很多。

在這裡也跟大家推薦幾個網站,如果要選相機、選鏡頭,或許可以先到這裡多比較,有些資訊真的很實用。

Photozone:一個專業的鏡頭評鑑網站,資訊很實用,建議很好,可惜是英文的。網址:http://www.photozone.de/8Reviews/index.html
Pbase:網路圖集,可以很快找到每一台相機與每一個鏡頭的拍攝實例。網址:http://www.pbase.com/cameras
KeyBuy:人氣很旺的二手相機與鏡頭交易網站。網址:http://keybuy.photosharp.com.tw/KEYBUY/
攝影家手札:台灣很受歡迎的攝影網站。網址:http://www.photosharp.com.tw/photosharp/
數位影像坊:台灣另一個很受歡迎的攝影網站,其中一份「DSLR常用鏡頭120支」文件是不錯的參考資訊。網址:http://www.dcview.com.tw/article/newreadarticle.asp?id=366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kaiwaisheep 的頭像
    kaiwaisheep

    *那年夏天的藍色泡沫啤酒海* 蘇明陽的攝影旅行

    kaiwaishee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