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計畫聽起來超棒的拉,真是令人期待,日據時代的建築都很有英國風味呢~
舊台鐵古蹟 將建鐵道博物館 舊台鐵局古蹟 將建鐵道博物館 升格國家級古蹟
台灣早期
最華麗公廁、融合熱帶與寒帶殖民地風格的建築… 都在這
【2007-03-22 聯合報 文化 記者陳怡如∕台北報導 】
國內將出現擁有百年歷史、規模最大的古蹟群,文建會決定投入三億元為舊台鐵局注
入新生命,將台鐵舊建築群改觀並升格為國定古蹟,成立台灣鐵道博物館。
文建會還計畫引進國際開發商,利用歷史空間做文化藝術展場,同一區域內非古蹟建
築將重建做為商業大樓。
舊台鐵局及其附屬建築,在日據時代是台灣總督府的鐵道部,1919年啟用的鐵道部廳
舍為彰顯官威,內部採取英國宮廷常見的羅馬列柱、拱廊及挑高玄關,但同時又設置熱帶
地區常見的陽台,是目前台灣唯一結合熱帶與寒帶兩種殖民地風格的建築。
負責整修的台灣博物館表示,鐵道部廳舍建築主體採下磚上木的「半木」構造,木材
大量使用阿里山開採的檜木,以當時交通不便的情況,可以想見鐵道部建材高貴的程度。
不過,鐵道部一部分木結構用灰泥粉刷的方式包覆起來,使整個建物具有紅磚牆和白
色仿石造的混合效果,類似英國安妮復興式的歷史樣式,台博館推測可能是設計者總督府
土木局技師森山松之助受到其留英老師的影響。
古蹟群中最古老的建物為台北工場,建於1909年,當時是維修火車的場所,但專家考
據發現,台北工場的屋架是清末劉銘傳找英國人興建機器局的一部分,當時就已是修火車
的地方,台灣光復後,台鐵局搬遷到此,因台北工場空間太小被迫遷移,空出來的建築就
做為大禮堂。
古蹟群中的八角樓男廁是少見的日治時期公用廁所,是台灣早期最華麗、最具規模的
公廁,不僅空間大、採光好,大便所向外突出的設計更增通風,並於戶外配置當時罕見的
汙水淨化槽,以避免廁所有異味,即使到現在,八角樓男廁的配備仍十分舒適。
鐵道文化協會會長鄭銘彰表示,七座古蹟建築中只有防空洞不是日本人蓋的,當時國
民政府撤退到台灣,面對中共威脅,特別在舊台鐵局內興建防空洞,做為戰時鐵路交通的
調度中心,當時防空洞裡還有一套中央行車控制系統,環繞著洞內牆壁繪製有當時全台的
鐵路全圖,包括東、西幹線,甚至連淡水、內灣等支線都有,非常詳盡。
台博館指出,修繕單位在完成文物清點與考據後,明年動工,修繕期間將不會封閉工
地,讓整個古蹟修復過程可以做為教育素材,加上舊台鐵局古蹟群的工法複雜,有木造、
泥塑、磚造等不同方式,手工藝的部分也特別多,透過整個修復計畫也可為台灣培養出一
批匠藝人才。
台博館表示,國內從來沒有一個地區像舊台鐵局擁有如此高的古蹟密度,而且七棟歷
史建築都位在台北最黃金的地段,使整個古蹟修復案必須採取和以往不同的做法。
●舊台鐵局古蹟群位置
位於台北巿延平北路、塔城街、巿民大道及忠孝西路圍成的街廓內,除日據時代台灣
總督府鐵道部主建築外,附屬建築包括台北工場、工務室、電源室、食堂、八角樓男廁、
防空洞等六棟建物,也都被台北巿政府公告為巿定古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要看更多日據時代的建築可以參考這裡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8F%B0%E7%81%A3%E6%97%A5%E6%B2%BB%E6%99%82%E6%9C%9F&variant=zh-tw
1911年的日本地圖,有沒有這麼帥氣=_____=
不過看到以下這篇自由時報的投書不禁要小擔心一下清代的古蹟。
1980的古蹟 1893的滑稽
■ 古庭維
最近幾天,中正紀念堂更名、拆牆的問題沸沸揚揚,台北市府積極想要提報一九八○年落成的這棟建築物為古蹟,卻忘了一個至少是一八九三年的稀有鐵道資產!
小時候,我們總是照著課本學習,例如中華民國的地圖像秋海棠,也跟著課本忽略一些事情,例如二二八事件。以及台灣的鐵路由劉銘傳創建,基隆到新竹,一八九三年全線通車;在「臺灣鐵道百週年」一書中,還有一張劉銘傳蓋的基隆車站照片。然而,長大後,我們才知道不是秋海棠,是老母雞;才知道二二八大屠殺;研究鐵道歷史的人也知道了,劉銘傳所建設的鐵道,由於品質不佳,事實上早已被放棄而灰飛煙滅,僅存極少數遺跡。
二○○四年底,在一次古蹟審查會中,發現台鐵舊禮堂的屋頂,極可能就是清代台北車站屋架,由於清代鐵道遺跡極為稀有,這項發現可說是相當珍貴。然而珍貴古蹟馬上面臨捷運工程的問題,由於捷運綠線設站及機場捷運於此處交叉等因素,最後決定禮堂必須遷移,待完工後再遷回原址。
古蹟的位置有其意義,能不動就不該動。台鐵舊禮堂歷經清代、日本時代及戰後的增建,由第一代台北車站、鐵道工場再變為禮堂,見證三個政權的轉變,同時也是台灣現代化工業起始的象徵,然而卻在台北市文化局避重就輕之下,淪落到要被遷移的田地。
遷移工程開始後,今年,工程人員意外在建物地板下方六十公分處挖到百年前的軌道地基,整片地基在完全挖掘呈現後,宛若兵馬俑出土般震撼,排列整齊相當壯觀。問題是,如此一來要「完整」拆遷將更加困難,結果,最後台北市文化局還是很有意思地響應「去中國化」,要讓這個鐵道溯源的大發現被遷移,而這些地基則無法保全將被剷除。
自從這項古蹟被揭露之後,文化局就一直消極面對,即使該建物具有各種文化價值,其中以清朝遺跡最為重要、珍稀,卻得不到應有的重視。相對於中正紀念堂的圍牆,這樣選擇性維護文化的心態,除了讓人心寒外,也相當吃味呢。(作者為鐵道研究者、台大研究生)
from: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7/new/mar/7/today-o2.htm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