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立內湖高中歡送應屆畢業生畢業洗禮
水球大戰活動簡介
一、沿革
第一屆(民國80年)
歡送活動原以海報佈置、畢業生繞校園、在校生夾道送別為主,場面溫馨感人。會後部份學生返回教室以互丟水球自娛高中生涯結束,另方面消暑解熱。
第二屆(民國81年)
因任意丟水球易生意外,創校校長林煇體認學生需要適度發洩連串考試壓力,即與學生溝通將水球大戰移至操場舉行,並訂定遊戲規則,林校長親自主持並與畢業生同樂,在一片歡樂聲中,水球大戰成為畢業生的最愛。
第三屆(民國82年)
最有規律的一屆,學生充分配合活動進行,真正在操場展開所有活動並於活動結束後師生自動彎下腰撿汽球屑。中國時報首度報導本項活動。
第四屆(民國83年)
媒體大量報導,水球大戰成為新聞,並首度出現於海外媒體。估計有二十餘萬顆水球於瞬間溶入一千名畢業生的生活、成為畢生難忘的回憶。
第五屆(民國84年)
畢業生視此活動為榮譽,均能遵守遊戲規則,學習到尊重、自制,規模更勝以往,有線電視、各傳播媒體爭相報導。
第六屆(民國85年)
在「希望 快樂
被水扁」的巨幅海報下,陳市長應學生之邀主持本次活動,與學生熱情的吶喊聲哄成陣陣高潮。媒體記者本想捕捉絕妙鏡頭卻也丟的不亦樂乎。
第七屆(民國86年)
第二任校長葉文堂先生肯定畢業生離校水球大戰之教育意義,並敦促教務處、訓導處將活動正名為「畢業洗禮-水球大戰」擴大辦理,成為內中文化週,並首度將人文及社會學科成果展融入,更具規模。
第八屆(民國87年)
為台灣教育的生活化、民主化、多元化做「洗禮」見證,將畢業洗禮--水球大戰融入校園與教育內涵,配合內中傳統情境佈置,凸顯內湖鄉土文化和氣息,激發人親、土親、愛鄉土的群性情操。
第九屆 (民國88年)
將傳統與創新融入水球洗禮與升學競賽之中,讓行之有年的畢業盛事與一路走來始終如一、且關懷市民與青年的馬英九市長共享「濕樂園」,為第九屆畢業生締造一馬當先、馬到成功的祝福與記憶。
第十屆 (民國89年)
千禧---『千洗盛事』內中水球大戰-畢業洗禮,為兩千年的教育洗出---『全人教育、關懷生命、前瞻未來』的願景。並襯以『內中風采、眾所青睞』的校園情境佈置,展現公元二千年新世代的創意與活躍的生命力,為十年來的盛事,激盪出雋永的註腳。
第十一屆(民國90年)
迎向二十一世紀的畢業洗禮—水球大戰襯托出「注入活力、開展契機」的主題,在教育經營目標和承傳內中校風之重責大任下,相信能為內中積蓄更豐富的文化資產,讓畢業班在有祝福、有傳統的風采下迎向人生新的挑戰。
第十二屆(民國91年)
天公不作美,全臺陷入空前限水危機。大臺北實施分區輪流供水措施,林校長信耀三度召集全體畢業生討論「替代方案」,然終究不敵「水球大戰」的魅力,而首度停辦。
第十三屆(民國92年)
持續第二年全臺缺水警訊,且爆發SARS疫情。林校長信耀二度召集全體畢業生討論「替代方案」,亦無法彌補「水球大戰」的迷人傳統而再次停辦。而畢業典禮首次改在下午室外辦理,適逢傾盆大雨直瀉,稍稍撫慰畢業生無「水球洗禮」之憾。
第十四屆(民國93年)
「等你好『九』──水時水地再出發!」主題一語道破今年水球大戰的特色。一方面睽違兩年復出的水球洗禮,也很榮幸再度邀請到臺北市長馬英九先生參與同樂;一方面描繪出今年內中人的心情與精神,象徵本校能屈能伸的強韌生命力,也期許所有內中人經過沁心活水的洗禮之後「再出發」,馳騁活躍於各大學院校。
第十五屆(民國94年)
延續去年得來不易的水球傳統,面對外界不時對水資源浪費的質疑,今年持續擴大自去年起的新傳統──水球大戰之「省水大作戰」!四月第四週全校齊心省水為維護傳統,確時做到每日省水超過25%的標準,使水球傳統更具積極教育意義,亦符合今年主題「水心所欲,攏馬A贏」象徵精神:達到多贏的局面,同時再次歡迎馬市長熱情參與,承先啟後,繼往開來。
二、目的
讓高三學生盡情拋灑、紓心解壓,提昇迎接大考戰力!
讓教職員工「溼身」與共、水乳交融,營造深濃的內中情感!
讓全校展現大地之愛、迎向未來,傳承與創新都精彩!
三、效果
1.解除大考前情緒壓力,轉換成有自信、有衝力的奮鬥精神。
2.活動結束後,師生一起彎下腰撿汽球屑,為最好的生活教育典範。
3.一場與水的擁抱,將潛在畢業焦躁化為無形,代替的是離情依依。
4.培養內中亦師亦友和樂的校園文化。
5.學生說「水球大戰後,內心平靜多了、穩定多了。校長、老師我們不會讓您失望」。圖書館、閱覽室
內座無虛席,教室黑板寫的是考前倒數時間及同學相互勉勵的話。
6.給觀賞的學弟妹一個好的示範,給自己一個期許:要用功升上高三,才有機會參加自己的水球大戰。
7.市長的鼓勵與媒體的正面報導,激發學生榮譽感與向心力。
- Jun 01 Wed 2005 10:42
內中丟水球的由來-官方版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