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桂
「政治」在大學校園似乎是一個禁忌的話題,當我熱烈地跟同學說我想去參加三二六大遊行時,每一位都抱著驚訝貌,甚至語帶不解地嘲諷,我想他們大概認為我是激進份子吧。開啟了一陣「泛藍還是泛綠」的話題後,當我很嚴肅認真地說,我只是單純支持台灣主權的獨立,場面突然變得很僵,身旁的同學趕緊以「好啦,同學間不要談政治」來結束話題。
老實說,當時我真的很灰心,為什麼我們不能談政治呢?甚至開始遲疑我真的要一個人去做在他們眼中看起來無聊的事嗎?遊行那天,當我踏出台大醫院捷運站後,我知道不一樣了,我一個人走在人群中,看著男女老少揮舞著綠色旗幟,看著代表台灣的團結力量,我哭了,原來真的大家都愛台灣。
在這樣的情況下,我想分析兩個問題,一個是「政治的禁忌,知識份子的冷靜以對」,一個是「簡化社會事實的強迫症」。首先,何時「政治」成了禁忌的話題呢?我們既非生在威權統治的社會,人民皆享有十足的言論自由,但為什麼我們要害怕談政治?對我來說「政治」的意義,是國家人民所共有的目標,這絕對不是大人的事,更非政治人物所獨有,既然我們生在這個國家,就絕對有權利與義務去關心政治、了解政治,甚至是參與政治,不管現在的政治被政黨、政客、媒體搞得多麼烏煙瘴氣,但這都不是我們逃避的理由,因為台灣是我們集體的生命,不是他們個人的產物。我們所謂知識份子的冷靜分析,難道只能做到明哲保身置身事外嗎?在我看來,卻萬萬比不過那些從中南部上來的阿公阿嬤,他們是沒有受到多高的教育水準,有時他們甚至偏激過了頭,但他們卻值得我們尊敬那份熱情,對台灣的愛,我相信那股源自人類最純樸真摯的感情,才有辦法構成團結一致的精神,才能做到最和平的抗爭。
另外,關於「簡化社會事實的強迫症」,這個辭彙我覺得用來形容台灣民眾真是再貼切也不過。台灣的媒體與政治往往過於尋求「普遍性」,試著尋找通則,在這樣概括化、類別化、簡化的手法下,台灣人民似乎只能選邊站,這樣非黑即白的角力鬥爭,又怎能尋求灰色地帶的共識呢?這次的三二六遊行,絕對不是「藍色或綠色」的問題,而是「台灣或中共」。
反分裂遊行到底跟顏色有什麼關係?政黨無理性瘋狂的鬥爭,是鬥上癮了嗎?我想,媒體與政治人物都作了一個最不好的示範,我們定位別人的同時,也被自我定位住了,請大家認真想想,綠色或藍色是不是真的那麼分明?台灣與中華民國是不是那麼絕對?以後別再用「你是『泛藍』還是『泛綠』」來概略化分割我們了。
(作者為政治大學學生)
眉批:心有戚戚焉........反分裂遊行到底跟顏色有什麼關係?該團結的時候為什麼要扯後腿?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