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李敏勇

南亞大地震引起的海嘯災難,傷亡慘重,印度洋周邊國家無一倖免。巨大的海浪從遠方向著陸地席捲而來的破壞力,使得許多在度假地,來自世界不同地方的觀光客和當地住民,共同承受了苦痛。

 雖然這不是大自然因人類過度、不當開發的反撲,而是潛在於地球,人類不可控制能量的肆虐。但對於地球,對於像女性一般默默承受壓力的地球,人們不得不重新以謙卑的態度對待。

 「與地球重新簽約」是一九九○年代中期以後,在丹麥哥本哈根陸續舉行了多年的「哥本哈根社會發展論壇」集結的一本論文選的名稱,也可以說是一種概念,重新審視發展情境之下的地球觀,是一種對於發展主義不斷被擴大化的省思。

 人類的社會體制,人類的自然觀,在歷史發展進程,以文明化的概念演繹著。二戰後以來,各種自我批判的聲音:批判學派、依賴理論、女性主義、綠色運動、後殖民主義,紛紛出現。但是,發展主義情境裡,經濟增長和財富累積的關注與追求,仍然對人也對環境產生威脅和破壞。

 全球化並非對於世界共同體概念的絕對正面視野,而是高度發展國家強權: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對開發中或未開發國家的壓迫和剝削。在全球化的堂皇字眼下,儘管表面上,本土化的特殊性在舞台上似乎有一席之地,但真正的現象是:一種無法承受壓力的脆弱呼叫聲。

 南亞諸多海嘯浩劫影響國家,不只當地人們蒙受災難,來自全球各地,特別是因地域關聯而喜歡選擇來此度假休閒的歐洲、亞洲國家遊客,一樣受創。相對於觀光遊客本國的先進程度,這些南亞國家顯現在災難因應的科技,落後程度不足以提供積極有效的救助,致情勢更為嚴重。全球化的一體性反映在災難與共現象,顯示了同為地球子民無法真正被分割的命運。

 地球表面的陸地,承載著不同種族、不同國度的人們;而海洋覆蓋在某些人們看不到的地球表面,並且讓被分隔的陸地連帶著。南亞的海嘯甚至波及其他亞洲國家,或跨越洲際。就像天空的無遠弗屆,車諾比的核爆公害飛越半邊地球,影響何止千里。

 地球是一個村落,因而有地球村的概念。但人類自工業革命以後的文明進程,不斷在科技優越的冒進中,把地球當做工協和市場,甚至戰場,巨大的海嘯現象帶來的巨大災難,不只對南亞國家,也是對世界│地球上的不同種族、不同國度人們,一種象徵性的自然深不可測能量的無關道德威力顯示。

 作為亞洲國家之一,而且與南亞毗鄰的台灣,在南亞的海嘯災難,也因為觀光旅行的關聯性,而有迫切感受。台灣也參與了救援行動,讓原只依賴南亞傭工的台灣展示了某種付出性關懷。

 全球化還是世界共同體?在《與地球重新簽約》這本哥本哈根社會發展論壇書籍的集思廣益觀念裡,提到「共同體更加人道,更加自然」,而且「喚起集體感,人們共享相關聯的土地、計畫、信念、慶典」,甚至災難。這包含了笑和眼淚,是真實的生命體驗。

 跨入二○○五年的時際,南亞海嘯災難成為深刻的記憶,會被帶到新的年代,而不只是留在過去。在全球化與本土化互動的形勢裡,在科技與人文不盡平衡的發展中,台灣這個國度的人們在跨越年度的時間之門時,要有與地球重新簽約的省思與展望。跨年晚會習慣於演藝化聲光娛影的台灣,應該要有歡樂形式外的更深層體認,才能真正在世界的舞台,在人類生活的共同場域,真正有一席之地。
(作者李敏勇,詩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aiwaishee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