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資彬(漢方中醫診所醫師)


中醫所謂的肝,除解剖學上的肝以外,還包括肝經(經絡)循行系統,肝經起於大腳

趾外側,經內踝,上大腿內側,環繞陰器、挾胃屬肝,連絡膽,通過膈肌分佈到胸

(乳頭),經喉嚨入目,上達頭巔頂;亦即包括神經系統、消化系統、循環系統和內

分泌系統等功能。



肝藏血,肝血不足則眼睛乾澀、夜盲、眼花(肝開竅於目)。血不養筋,則筋脈拘攣、

伸屈不利(肝主筋)、失眠、多夢、心悸。

肝主疏泄,肝的疏泄功能異常則氣機失調,若肝氣鬱結於肝本身及其經脈則可產生胸 ?

脹痛、乳房脹痛、小腹脹痛等症。肝氣升發太過,便是肝陽上亢,可見頭痛、頭暈。若

肝陽亢盛化火(高血壓)則頭痛劇烈或眼紅、眼痛、耳鳴、耳聾甚而中風。



肝具有調節某些精神情志活動的功能。外界的精神刺激、大怒或情緒過度抑鬱,使肝的

疏泄功能失常,則會出現肝氣鬱結或肝氣橫逆等現象。精神情志活動異常,致膽汁的分

泌和排泄異常,能影響脾胃的功能;稱為肝脾不和或肝氣犯胃。



肝火旺 乃功能性問題

中醫所講肝火旺、肝鬱等指的是功能性問題而非器質性(如肝炎、肝硬化、肝癌)故檢

查不出來。但肝火旺(指肝氣升發太過)、肝鬱(指肝氣疏泄不良)表示人已經不是完

全的健康狀態(介於健康與生病之間狀態的亞健康),就必須調節人的生活、飲食、作

息等,不要等到器質性病變才治療。



中醫看病首重辨證論治,大致可分為以下幾個症型:


★ 肝脾不和:症狀為胸?脹痛、腹脹腸鳴、腹痛泄瀉、飲食減少、精神抑鬱或性情急躁

、苔白。多因鬱怒傷肝,飲食勞倦傷脾,以致肝鬱脾虛,肝脾失調,要疏

肝健脾。


★ 肝胃不和:症狀為胃脘脹痛、噯氣吞酸、惡心嘔吐、心煩易怒、食少呃逆、苔黃,要

疏肝和胃。

★ 肝膽濕熱:症狀為面目、皮膚發黃、色澤鮮明、?痛尿少或發熱口渴、惡心、嘔吐、

食少腹脹、苔黃膩。多因濕熱即急性肝炎、黃疸,要清利濕熱。肝血不足

、虛煩不寐或惡夢驚恐、目視不明則要養血安神。



吃藥前 最好先經醫師診斷

養肝丸是用於肝血不足證,如肝膽濕熱證的肝炎、黃疸就不適用,而須用清熱利濕、解

毒之方。若不就醫自行服藥,藥證不合,輕者身體不適,重者延誤病情。



平日配合現代醫學的檢驗、超音波等檢查和追蹤,也是很好的健康管理方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aiwaishee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