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 葉海煙

李登輝前總統三月十九日在主題為「台灣思想與台灣主體性」的一項學術研討會中演講表示:在形塑台灣意識的過程之中,絕不能有「漂流意識」。李前總統這番話真是一針見血,直接點出台灣人生命中的大痛。

所有台灣的住民都從島外移居而來,不過卻有不少人雖「落土」,卻不生根、不定根,或者在此地雖「安身」,卻不肯「立命」,於是這裡便一直充斥著猶疑、徬徨、觀望、以至於企圖四處游移的主觀意念。而這對台灣社會內部的凝聚力以及對外的抗爭力的形成,實在非常不利。

眾所周知,一般植物只要一旦生根、定根入土,便不會再漂流,那所謂的「漂流木」,其實已毫無生機,最後的命運便是腐蝕、凋落與死亡。而人與土地的關係,也如同植物之茁壯生長,是不能輕易離卸腳下這一塊土。然而,長久以來,台灣人的家國意識卻一直橫遭干擾與破壞,使得台灣人不得不長期地追求身分認同。發現「台灣」,談何容易!而要讓「台灣人」現身,又是多麼艱鉅!

如今,台灣人是該認真思考這個必須一起面對、一起解答的課題:「定根本土,迎向世界,台灣人究竟該何去何從?」顯然這不能只是一個理論性、思考性的問題,它需要我們劍及履及地在此地從事真真切切的營生,並且同時從事文化的創造與理想的實現 - - 而這便不能欠缺教育的啟蒙與學術的發展;其間,如李前總統所言,是必須經由理性、情感、意識形態與場所等四個要素,來建構身為一個人的獨立性、自主性與完整性。而在這一建構「台灣人主體性」的過程中,我們的理性思考理當挺立「大公無私」的基本原則,我們對台灣的情感則又理當「大愛無恨」,無限包容,我們可以共享的意識形態則是對「在地」的堅持,土生又土長,而我們共同的場所便是這不容漂流、不許沉淪的島嶼。

至於有人認為,與其說「建構」台灣主體性,倒不如說是「發現」台灣主體性。其實,建構與發現二者本就相輔相成。因為建構的工作是在「發現自己原來就是台灣人」的主觀思考之中,才可能逐步完成,而建構的起點與終點都是「發現」 - - 「發現」就是一種覺醒、一種探索、一種認同自己親近自己並且體貼自己的用心與努力。特別在這個時候,所有「台灣人」走出來,讓「台灣」現身,讓「台灣」被發現,便是無比重要的事。
(作者為東吳大學哲學系教授)

眉批:希望台灣的政府和民意代表慢慢能執行一些百年樹人的政策通過一些真正重要的民生法案.....不要老是炒三年四年的選舉短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aiwaishee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